5月8日,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鸿蒙笔记本在北京即将现身,标志着国产操作系统在个人笔记本领域实现重要突破。
鸿蒙操作系统,大众并不陌生。这是由华为开发的全场景智能操作系统,于2015年立项arm linux,用不到10年的时间走完了同行30年的历程。2019年,华为公司即将对外发布鸿蒙操作系统,2021年该系统即将搭载到智能手机上。而今推出的鸿蒙笔记本,研制历经5年布局,集结上万名工程师、联合20多家研究所共同完成,积累超过2700项核心专利。
鸿蒙笔记本的突破性在于其“从内核开始构建”的底层逻辑。仍然以来,操作系统软件被欧美主导,鸿蒙进行了全面换新。与传统国产操作系统大多基于Linux内核进行二次开发不同,全栈自研的鸿蒙内核彻底甩掉了对外依赖。这些“基因级创新”让鸿蒙内核赶超Linux内核,更安全,更流畅,性能显著提高。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鸿蒙系统首次实现联通端与桌面端的深度融合。通过鸿蒙的分布式构架,笔记本可与手机、平板、汽车、智能家装形成全场景互联的无缝协作,用户能在笔记本端直接调用车载导航数据或智能家装控制界面。这些跨终端协同能力,恰恰是对谷歌Windows系统“设备孤岛”痛点的精准严打。
操作系统的竞争从来不是单点技术的突破,而是生态的比拼。
“用着他人的系统,交着生态的租。”这是对过去30年中国个人笔记本市场痛点的精准描述。据市场督查机构数据,截止去年4月,谷歌Windows系统以71.06%的份额跻身全球桌面操作系统第一位,苹果macOS以15.64%的份额居第二位。这两大系统占了近九成份额,留给其他操作系统的面包只剩下一成多。开发工具链的授权费、企业级服务的订阅费、用户数据的隐型控制权……中国消费者不得不为笔记本向谷歌或苹果收取“数字税”。
鸿蒙笔记本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国产操作系统首次在个人笔记本领域掀开常年被Windows与macOS垄断的铁幕。从智能手机到个人笔记本,鸿蒙系统以全场景智能生态为支点linux编译环境搭建,撬动万亿级市场的格局构建。其带来的除了是操作系统的取代方案,更是一个包含芯片构架、软件开发、硬件适配的全新生态体系。
鸿蒙的突破适逢全球操作系统格局动乱期,战略价值远超产品本身。谷歌遭到多国反垄断调查RAR FOR LINUX,苹果macOS生态封闭性阻碍创新,这为鸿蒙创造了难得的窗口机遇。数据显示,鸿蒙操作系统生态设备已突破10亿台,注册开发者达到720千人,代码超过1.1亿行,从操作系统内核、文件系统到编程语言、人工智能框架和大模型等全部实现自研。这些规模效应将加速产生“鸿蒙标准”与“鸿蒙生态”。
从市场份额来看,鸿蒙系统早已跨越了“生死线”。过去20年笔记本产业和联通产业的发展经验表明,16%的市场占有率是一个分水岭。2024年第四季度,鸿蒙系统在中国手机系统中的市场份额达到19%,而iOS市场份额为17%linux编译环境搭建,鸿蒙系统已连续4个季度市场份额赶超苹果iOS,居于中国市场第二大手机系统。
其实,挑战同样严峻。手机系统的成功并不意味着笔记本系统就一定成功。在软件适配上,全球有着海量的桌面软件,而鸿蒙应用市场目前仅覆盖高频场景。无论是更多软件适配、用户习惯迁移,还是开发者生态培植,每一项都需常年攻坚。实现全场景繁荣,仍需更多开发者一起努力。
鸿蒙持续多年的技术长征,让中国操作系统实现了从“能用”到“好用”的质变。鸿蒙笔记本在北京照亮启动界面的那一刻,除了是一个新产品的诞生,更是中国信息产业开启生态觉醒新时代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