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知识认识容器
1.容器的概念
容器是实现操作系统虚拟化的一种新途径。它基于Linux的命名空间(namespace)和控制组(cgroup)等技术将程序运行所须要的代码、配置和依赖项打包成一个个的独立空间,促使不同的程序运行在各自独立的环境中,彼此之间实现资源的隔离和单独控制。
容器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命名空间和控制组。
命名空间是Linux提供的一种机制,用于将全局系统资源隔离成一个个的独立空间,每位命名空间都有自己的进程、网络、文件系统等资源,因而不同的命名空间可以互相隔离,促使不同的进程或则容器运行在不同的环境,进而实现隔离性。
控制组是Linux内核提供的另一种机制,用于对进程或则进程组进行资源限制、优先级控制和统计等操作,可以将一组进程或则容器的资源使用情况限制在一个范围内,进而实现隔离和管理。
基于这两种机制,容器技术可以通过创建独立的命名空间和控制组,将应用程序及其依赖的资源(如进程、文件系统、网络等)隔离开来,并限制其资源使用,进而实现应用程序的打包、分发和运行,防止了传统虚拟化技术的性能损失和资源浪费。容器技术还可以通过多个容器共享一个内核,进而降低系统资源开支,提升资源借助率。
2.容器与传统虚拟化技术的区别
容器技术与传统的虚拟化技术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
(1)资源隔离方法:传统虚拟化技术生成的虚拟机提供了完整的操作系统虚拟化,包括独立的内核、文件系统、网络栈等linux系统官网,因而在虚拟机中可以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而容器则是共享宿主机的操作系统内核,不须要完整的操作系统,因而容器的启动速率更快,占用的资源更少。如图9-1所示。
(2)资源消耗:传统虚拟化技术生成的虚拟机须要启动独立的操作系统内核,因而会消耗更多的资源,包括显存、CPU、存储等。而容器则共享宿主机的操作系统内核,因而消耗的资源更少。
(3)可移植性:传统虚拟化技术生成的虚拟机可以在不同的硬件和操作系统之间移植,由于它提供了完整的操作系统虚拟化。而容器则更适宜在同种操作系统上移植,由于它们共享操作系统内核。
(4)安全性:传统虚拟化技术生成的虚拟机的隔离性更高,由于每位虚拟机都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内核,可以提供更好的安全隔离。而容器则共享宿主机的操作系统内核,须要借助一些安全机制来保证容器之间的隔离性,如使用不同的命名空间和控制组。
3.容器的国际标准
2015年6月,Linux基金会联合Google、Redhat、Docker等厂商联合创立了OCI(OpenContainerInitiativelinux新建命名空间,开放容器标准)linux服务器系统,切实解决容器的建立、分发和运行问题。
OCI主要推出了两个标准:
(1)OCIRuntimeSpec(容器运行时规范):定义了容器的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创建、启动、停止和销毁容器的操作,以及容器与宿主机的交互。
(2)OCIImageSpec(镜像格式规范):定义了容器镜像的结构和内容,以及容器镜像与容器运行时之间的关联。
OCI的标准化工作遭到了业界的广泛支持,许多容器运行时和容器镜像工具已然遵守了OCI的规范。这促使用户可以在不同的容器实现中轻松迁移和布署容器应用程序,并推动了容器生态系统的开放和互通。
4.容器的主流产品
4.容器的主流产品
容器的概念彰显了各司其职、专心做好自己本员工作的理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须要这些脚塌实地、专心做好本员工作的精神,也是爱岗敬业精神的一种彰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完成这一光荣使命,须要借助全体中国人的爱岗敬业和踔厉奋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只有在岗位上一丝不苟、勇于创新、精益求精,乐意将小我的个人拼搏融入祖国的建设洪流中,实现强国梦才具有现实可行性。
我们一定要坚定职业选择、锚定职业信仰,让敬业成为自己自觉、自愿、自主的行动选择,以主人翁姿态“把国事当家事、把自己当主角”,在个人职业与民族复兴伟业的互通升华中贯通敬业理想与人生信仰,将对人民的真诚情结和对中华民族的时代责任转化为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和主动作为的实践品质,提高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度linux新建命名空间,作出禁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成绩。
本次课程结束